林治波
  在日本日趨右傾,加緊複活軍國主義,死抱美國大腿竭力反華之際,有人說:“中日關係要過坎兒,過不去中國損失最大!甚至會倒退到某個歷史階段!”說得挺嚇人,情況真是這樣嗎?對這種危言聳聽,筆者不以為然,不敢苟同。
  筆者的觀點是:中日在經濟上的競爭性越來越強,互補性越來越弱,因此中日經濟交往越少,對中國越有利;但在文化領域,情況恰恰相反。
  上世紀80年代,中國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已建立起來。而日本的工業化早於中國,其工業體系在戰前已經形成。這樣一來,就出現了中國經濟與日本經濟同質化的問題:中國擁有相對完整的工業體系,日本也有;中國進行科技研發,日本也搞;中國產品外銷,日本也是;中國需要進口資源,日本也需要。兩個大致相同的經濟體系必然產生競爭。
  但這種競爭在上世紀90年代以前並不激烈。那時中國產品的質量與日本尚有明顯差距,產品檔次不同,滿足的是不同國家、不同層次消費者的需求。並且,中國那時的資源基本可以自給,在這方面也不構成和日本的競爭。但90年代之後,情形大變:“中國製造”的規模更大、質量提升,而價格卻低於日貨,競爭由此變得激烈起來:兩國在科技研發、產品製造、爭奪國際市場與海外資源方面,形成了全面競爭,日本在競爭中逐漸落於下風。這也正是日本與中國對立逐漸加劇的根本原因所在。
  那麼,中日經濟關係有無互補性呢?當然有,互補性就在技術上。日本在不少領域的技術水平依然領先於中國,但由於日本對中國實行最嚴厲的技術封鎖,技術互補性根本無從實現。因此兩國經濟關係所餘下的就只有競爭性了。
  對於構成整體競爭性的日本經濟體系而言,中國應少往來——少買日貨,可以為國貨騰出更大空間;少引進日資企業,可以為民族產業提供更大空間,我們的稅收和就業也會因此而更好。在國內資金充裕的情況下,尤其如此。對於日本減少對華投資,我們大可不必擔心。
  文化領域的情形,則與經濟領域的情形相反。由於中日兩國,一個很大一個較小,一個大陸一個海島,在學習西方和工業化方面一個較晚一個較早,因此兩國在文化特征和民族性格上大相徑庭。
  比如,日本人以認真精細著稱,中國人則以粗率馬虎出名;日本人比較小氣,中國人則相對大氣;日本人精於戰術,中國則長於戰略;日本人比較團結,中國人則經常內訌;日本人多悍勇之氣,中國人則少尚武之風;日本人講究規矩,中國人則十分靈活;日本人往往危機感強、敏感過度,中國人則常常麻痹大意、滿不在乎;等等。可見,中日兩國在民族文化與民族性格上反差鮮明、長短互補。如果兩國人民在文化上多往來、多交流,雙方相互學習,必將大有裨益。
  是故,中國對日本,經濟上應保持距離,以減少損害;文化上要多加交流,以取長補短。▲(作者是人民日報甘肅分社社長)
(編輯:SN090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axqkcdneoj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